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寻访前辈足迹 传承医院文化】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袁思忠前辈寻访记
来源:党委工作部作者:陈水清发表时间:2022-05-16 14:33浏览次数:8958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共和国同年一起成长。从“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安徽省立血吸虫病医院”“芜湖专署医院”“芜湖地区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到现在的“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70多年的栉风沐雨,一代代医院人坚守医者初心,牢记医者誓言,谱写了医院建设发展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一起回望厚重历史的峥嵘岁月,寻访前辈足迹,感受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悟并传承医者的情怀、使命和担当。
        求知敏学  耕耘杏林
        袁思忠,上海南汇人,农工党员,双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安徽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宣城地区医学会理事、芜湖市及宣城市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他创建了医院骨科,率先开展多种骨科大型手术,使医院骨科医疗技术水平在当时皖东南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1949年8月,袁思忠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在当时刚刚解放的上海,这个专业并没有太好的就业平台,于是,勤奋好学的他同年又考入上海东南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前身)。1952年,为响应国家支援安徽的号召,东南医学院迁入安徽怀远县,同年搬至合肥市,学校改名安徽医学院,他随着学校迁移的步伐,让心中勤耕医学的种子生根发芽。1954年8月毕业后,他留在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外科医师。1956年为支援芜湖,他调至芜湖专属医院任外科医师,1958年开始兼做骨科。当时医院骨科在芜湖地区应该是一片空白,他凭借扎实的英语、法语功底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刻苦专研,勤耕不辍,让梦想之花在杏林流芳。

上海法政学院毕业证明

安徽医学院毕业证明
 
        妙手仁心  橘井生香
        “故乡小镇有座教堂,教堂有所小学校”,他曾在这里就读,因为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他遭到过不公正待遇。在逆境中,袁思忠没有忘记医生的天职,他戴着“帽子”坚持在基本解体的医院外科上班,期间救治了500多名病人,开设33张家庭病床。在皖南地区最早受益于家庭病床的病人和痊愈出院的病人及家属纷纷来信来访赞扬袁大夫。当年,有位叫芦玉珍的老工人特意看望袁思忠,一见面她就拉住袁大夫的手,感激地说“您保住了我的腿,也保住了我全家!”原来,1967年8月的一天,她拖运钢材下坡时板车倾覆,双下肢被砸成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创面污染严重,按常规应截肢。可是芦玉珍丈夫长期卧病在床,还有6个未成年的子女,她不能失去双腿!袁思忠想方设法,最后尝试中西医并用,终于保住了芦师傅的腿。后来,芦玉珍的子女都成家立业,她康健地过着幸福的晚年,袁思忠感到无限欣慰,“病人就是我上帝!”这就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勤于学习的袁思忠

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而“芦玉珍模式”成了他的特色治疗——凡骨伤病人,能手法整复,绝不手术;能保全肢体,绝不截肢;能恢复功能,绝不放弃努力。还有一位下肢慢性骨髓炎伴溃疡的家庭病床病人,去外院治疗建议做截肢手术,但他不想失去一条腿,并慕名找到袁思忠,他采用多次手术加皮瓣转移等综合治疗方法,并坚持亲自为患者上门换药几个月,最终成功为病人保住了下肢。
        1969年医院被撤销,医护人员都分散下放到各县,袁思忠下放到郎溪县,他为当地群众解决了诸多疑难杂症,赢得了较高声誉。那个年代各县的医疗资源有限,尤其是骨科医生更是缺少,他虽说是在郎溪县,可是整个地区七个县的骨科病人都会找他,不管是“三九天”还是“三伏天”,只要哪个县来找,他都义不容辞地前往会诊,短短几年时间,他跑遍了整个地区的县城和区镇。
 
        锐意进取  杏林芬芳  
        1973年医院恢复重建,袁思忠担当起建设骨科的重任,当时骨科隶属于大外科,设床位22张,医生仅3人。在当时医院骨科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他勇于担当,任劳任怨,有条不紊地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凭借扎实的英语、法语功底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探索国外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并运用实践。1973年至1980年,他带领科室开展了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三翼钉内固定、巨细胞瘤切除植骨术、骨肿瘤手术、胸椎结核进胸病灶清除术、颈肩腰腿痛综合症切痕术、断指再植术、胸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髋关节滑膜切除术、人工肘关节置换术、人工股头置换术、马蹄足矫形术、儿麻足下垂胫后肌转移术、尺神经前移术、桡神经沟屈肌腱转移术等新技术。
        1981年至1989年,开展桡动脉瘤样骨囊肿切除术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术、关节重建及融合术、人工掌指关节置换术等术式达50多种。他说作为骨科医生不但要看到有病的局部,还要看到病人整体,看到病人痊愈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他勤奋探研祖国医学,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运用于治疗中,他学习中医骨伤推拿技术,并熟练运用。他凭借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信念,在技术上不断精进,使医院骨科医疗技术水平在当时皖东南地区享有盛誉。

慕名而来的病人很多
        1972年,芜湖行署卫生局为了培养所辖各县骨科医师,主办了8位医生参加的骨科训练班,由袁思忠负责教学授课及临床实践工作。他自编教材、翻译外文资料供学员学习使用,他把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带学员查房、安排手术,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使全体学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基本掌握了骨科临床常见病的治疗,为芜湖及皖南地区培养了一批骨科医师,提升了县域医生的骨科救治能力。他教书育人,更保持着学无止境的习惯,工作之余他总是阅读外文版骨科书籍,他常对学生和年轻医生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也要提高啊!”

参加科研成果鉴定会

参加农工党活动
        1982年,袁思忠不公正待遇得到彻底平反。1984年至1990年,他又兼任大外科副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最大的感触就是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只有业务技能过硬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手术及治疗让病人康复,再次感受到生活的阳光,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与鼓励。”
 
        怀瑾握瑜  敬业崇德 
        他常说:“医者父母心,治病救人积德善。”无论酷暑炎寒,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找来,他都会热情接待,认真处理,对那些危重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也尽心尽力,绝不放弃!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下午三点多钟,他接诊一位农村来的骨折病人,确诊为“气性坏疽”,需及时进行截肢手术,他一边向医院汇报,一边做好手术准备;这时病人哭诉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两孩子还小,妻子身体又不好,不能没有腿啊!袁思忠听了以后,沉默不语,片刻后果断决定:“先保守,后手术”。当时大家都提醒他“这样做风险极大,万一出事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可是他说:“能留住他一条腿,就是救了他一家人,这个险值得冒。”于是,他先让市中医院进修医生戴俭国开具“清热安神,凉血解毒,活血化淤”的中药给病人服用,一边让护士长把病区拐角处的小库房撤出做临时隔离病房,立即行“减张手术”(这个病的病菌不仅污染而且传染性强,当时的手术室设置有限,若进手术室手术,对手术室消毒就要两、三天,这样会影响全院的手术)。下午五点多病人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袁思忠一直守在病房,及时为病人调整治疗方案,直到八点多钟才处理好病人,但是病人的病情还是未见明显改善,他就一直待在病房里观察病情变化,直到凌晨病人情况好转,转危为安,他才彻底清洗干净自己,离开病房。经过三天的精心治疗,终于把病人的腿保住了,半年后的春节,病人来感谢时激动的说:“你们不是救下来我一条腿,而是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啊!”。

与患者亲切交流
        袁思忠是个有求必应的好大夫,不分职务、不分亲疏,只要找他看病,他都一视同仁。可就是忌讳一桩事:给他送礼。他说:“病人生病已很痛苦,花钱送礼实际上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医生决不可见礼忘义,乘人之危,为医要重德,要自尊自重”。他说到做到,对病人的馈赠一律拒收,有人硬把礼品留下,他就打发子女把礼品悄悄送回病人床头。1981年,位胸椎结核患者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送来一只老母鸡,他把鸡带回家炖好汤,亲手送到病人床边,嘱咐他要加强营养,尽快康复,病人端起热腾腾的鸡汤,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70岁退休,返聘工作十年,80岁离开他热爱的工作岗位。在他退到二线时,仍宝刀不老,为了提高周边县医院的骨科水平,他不辞劳苦,经常到宁国、郎溪等县医院会诊,带教中青年医生,提高了基层医院的骨科水平,潜移默化中传播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作为宣城地区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农工民主党芜湖市优秀党员,他曾这样说:“我要在有生之年多治好病人,多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骨科人才,把全部精力献给我的‘上帝’们!”从医五十余年,他用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誓言,谱写了人生不朽的篇章!
 
退休后坚持坐专家门诊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和人皆成为远行的背影,然精神长存。崇高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精湛的专业技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救人于危难的行为,老一辈彰显了医院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奋进的脚步,求实求新精神永续,薪火相传,新一代二附院人要接续奋斗,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服务人民健康使命,为医学教育事业,为卫生健康事业和医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委工作部 陈水清/文 袁正清/供图)
 
        文字参考:2019年医院编印的《守正勤和的医事》以及走访原骨科主任袁正清所记。

Copyrights © 2018 版权所有: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康复路10号
备案号:皖ICP备1900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