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寻访前辈足迹 传承医院文化】 皖医二附院林星源前辈寻访记
来源:党委工作部作者:陈水清发表时间:2022-08-12 08:33浏览次数:11525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共和国同年一起成长。从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安徽省立血吸虫病医院”“芜湖专署医院”“芜湖地区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到现在的“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70多年的栉风沐雨,一代代医院人坚守医者初心,牢记医者誓言,谱写了医院建设发展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一起回望厚重历史的峥嵘岁月,寻访前辈足迹,感受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悟并传承医者的情怀、使命和担当。


       根植红色血脉   情系一片热土

       “为心中的理想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做一名受人尊重的好医生”,这是林星源前辈始终追求的人生目标。他平易近人,心系群众,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让我们以时光之笔,共同回忆原消化内镜专家、功能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星源的点点滴滴……

       林星源于1934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由于家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经常吃不饱肚子,10岁左右,他就背着弟弟外出乞讨,更谈不上读书识字。1948年,淮海战役胜利,徐州解放,14岁的他由表哥领着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参军后被分配到合肥肥西张家圩皖北军医学校,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学习医学知识。1949年,他随部队南下到皖北军区野战医院工作,曾荣立军区三等功。后野战医院并入巢湖安徽第四康复医院,林星源在医院做护理员。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他被抽调到芜湖地区参加抗洪抢险,获评安徽省卫生厅二等优秀工作者称号。当年,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简称“五康”),也就是如今的皖医二附院,是安徽省最大的部队医院,收治抗美援朝志愿军伤病员最多,医护人员紧缺,抗洪抢险结束后,在皖北参加抗洪的林星源和10余名同志被留在了“五康”,至此,他与“五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所医院奋斗了一辈子。


 同事情


战友情


五康部分战友合影(后排右一为林星源前辈)


上世纪50年代参加抗洪救灾获奖留影(前排左一)


       任劳任怨工作  孜孜不倦求学

       林星源参军入党,对党忠心耿耿,对医疗事业孜孜不倦,为人谦和,忠厚老实,处处体现了一名军人的本色。到“五康”后,他被分配到传染科任护士,那时工作强度很大,上夜班都是七大夜班、七小夜班,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工作一丝不苟,细心护理着抗美援朝伤病员,多次受到医院嘉奖。1960年,他被选派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肺科进修一年,回院后建立起肺功能室,成为一名肺功能检查技师,当时该检查在全省也是较先进的检查之一。林星源不满足现状,他不断进取,先后参加了芜湖中医学校和芜湖医专夜大学学习,取得了大专学历。不久他被调到内科任住院医师,在内科专家张又及、陈淑时、李日新等主任的培养下,他的内科临床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世纪60年代医院文艺演出留影(后排左二为林星源前辈)

       1970年,医院整体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到芜湖地区各个县。林星源和其他同志一起下放到芜湖县火龙岗镇新义公社卫生院,在那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和同志们一起开展医疗工作,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在公社卫生院,林星源是多面手,有内科疾病患者他就认真诊治,有外科手术他就当麻醉师和器械护士,经常是举着手电筒配合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他还经常出诊,有时一夜出诊好几次,整夜在田间穿梭。他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赤脚医生”,后来都成为乡村医疗骨干。由于表现突出,林星源被评为芜湖地区和安徽省上山下乡代表积极分子。


上世纪70年代下放新义公社时留影(前排左一为林星源前辈)


下放时的留影


 上山下乡


       勇挑学科重任  不负初心使命

       1973年医院恢复重建,林星源第一批被抽调回医院参加重建工作,并在内科任住院医师。1974年,他被选派到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进修学习一年,回院后,当年就建立起胃镜室,是皖东南地区率先建立的胃镜室之一。他克服学历低、底子薄的困难,认真看书学习,订阅各种有关消化内镜杂志,不断摸索胃镜操作技能,在胃镜诊断技术方面有着很深造诣,在皖东南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先后有芜湖市中医院、芜湖市一院、芜湖地区二院(现宣城市人民医院)和芜湖地区很多县医院都派人来胃镜室进修。他还帮助了很多基层医院建立起胃镜室,培养了许多第一代胃镜专业人才。林星源还开展了肠镜和消化内镜下治疗技术,尤其在微波治疗息肉和晚期食管癌、胃癌等方面有着较高水平,1989年,他担任起功能检查科主任重任。他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10余篇,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消化疾病会议上交流,并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其中一篇论文获得安徽省科协优秀论文奖,另一篇论文获得第二届宣城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武汉进修时留影


获科技二等奖颁奖现场


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参加先进表彰会议留影

       林星源从一名初小文化的部队卫生员,成长为一名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功能科主任、消化内镜专家,无一不体现出他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他十分感恩医院对他的培养和关怀,他把爱院如家、爱岗敬业的深厚情谊根植于内心,外化于一言一行。


上世纪80年代末内科主任、护士长留影


上世纪80年代与内科同事合影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消化学会主任委员张锦坤教授来院交流(一排左二)

       在当时,他是医院公认的“老黄牛”,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医院利益放在第一位,爱护医院的一草一木,在医院困难时期从不抱怨,处处表现着对医院的热爱。他以身作则,对年轻同事和学生语重心长,不断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多为医院发展贡献青春。他把内镜诊治技术无私传授给下一代,在医院始终传播着正能量。1994年,他离休返聘,仍然战斗在临床第一线,直到1997年因身体原因才离开心爱的临床岗位,他的高尚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医院建设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景象,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老一辈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不辜负前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和敦敦教诲,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为把医院建设成为合格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而努力奋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和人皆成为远行的背影,然精神长存。崇高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精湛的专业技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救人于危难的行为,老一辈彰显了医院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奋进的脚步,求实求新精神永续,薪火相传,新一代二附院人要接续奋斗,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服务人民健康使命,为医学教育事业,为卫生健康事业和医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字及图片来源:由原消化内科主任严峰提供

Copyrights © 2018 版权所有: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康复路10号
备案号:皖ICP备1900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