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措施
来源: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17-09-17 16:09浏览次数:6853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节。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均成为传染源。自然界中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其中以猪等大牲畜为主要传染源(幼猪的感染率可达100%),其病毒血症期长,血中病毒量多,且猪的一代—代之间更新快,与人的关系密切,它本身不发病,但却是主要传染源,病人的病毒血症短暂,血中的病毒量少,因此,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国内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90%),形成乙脑病毒感染的猪—蚊—猪的自然循环,蚊虫感染后不发病,但可终身带毒并经卵传代和越冬,蚊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之间的比例约为1:200~1000,感染后多为高度散发,多为10岁以下的儿童。目前,因为乙脑疫苗的接种,儿童发病减少,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增多,病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地区:乙脑的流行地区广泛,绝大多数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南方地区发病可提前,而北方地区则可后移至8~9月,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均有发病。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4—20天,一般为10~14天。
起病急,临床分为4期:
1.初期:可见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头疼,嗜睡,小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可达39℃,体温逐日升高,持续不退,此期约持续1~3天。
2.极期:病程的3~10天为极期,全身的毒血症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
(1)高热:持续不退,可达40度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有抽搐与惊厥:是由于高热、脑实质的炎症、脑水肿所致,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可发生在局部(如口唇、肢体)或全身,可伴有意识障碍,频繁发作可出现紫绀或呼吸衰竭;
(3)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浅昏迷至深昏迷,昏迷时间越长、越深,病情越重;
(4)呼吸衰竭:多见于重型患者,分为外周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脑实质的炎症、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的发生所致。其中,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乙型脑炎的主要致死原因,表现为呼吸的节律不整,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等,最终呼吸停止;
(5)脑水肿及颅压增高的表现;
(6)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休征;
(7)少数病人可发生循环衰竭。
3.恢复期:最长可达1~3个月,极易出现后遗症。
4.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能有—定程度的恢复。
(二)临床分型
乙脑临床症状以轻型和普通型居多,约占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见,流行后期轻型多见。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4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体温通常在38~39oC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
2.普通型(中型):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
3.重型:神志不清、昏迷,体温在40oC以上,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常有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4.极重型(暴发型):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行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四、治疗原则 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治疗重点是把三关:即高热、惊厥与呼吸衰竭。
1.一般治疗和护理: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口服、鼻饲或静脉补液),注意水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处理,注意观察瞳孔与呼吸的改变,注意皮肤、口腔和眼睛的护理(尤其是昏迷的患者)。
2.对症治疗(把三关):
(1)高热:物理降温为主,配合药物降温,必要时应用亚冬眠疗法,体温宜控制在36~38℃之间。
(2)抽掐与惊厥:吸氧、镇静与止痉,寻找原因对症处理(如脱水治疗,降温等)。
(3)呼吸衰竭处理的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定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防止和治疗感染;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促进气体交换、改善肺泡通气、解除缺氧及二氧化碳储留: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呼吸兴奋剂;血管扩张剂可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短期使用激素减轻脑水肿。
(4)中医中药的应用: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5)恢复期与后遗症的处理:加强营养,精心护理。
五、预防
(一)预防接种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lml,16岁以上每次2m1),间隔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二)防蚊与灭蚊
消灭蚊子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