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至7日是第30个世界母乳喂养周,活动主题是“保护母乳喂养,共同承担责任”。为了普及健康知识,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正确性的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我院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倡导母乳喂养
在世界母乳喂养周来临之际,我院积极营造宣传氛围,制作母乳喂养主题宣传海报,在门急诊、住院综合楼一楼大厅、产科门诊,产科病区门口,护士站走廊醒目位置,大力宣传母乳喂养。
营造宣传氛围
产前宣教,开展母乳喂养线上专题讲座
8月5日,因疫情影响我院开展产前线上“孕妇学校”特别讲座,安排专职母乳喂养指导老师主讲母乳喂养技巧,为孕产妇提供母乳喂养指导,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母乳喂养知识。
为了帮助新手妈妈解决母乳喂养问题,我院在产科门诊长期安排专人提供母乳喂养专业指导和咨询,并且在院内设置母乳喂养热线电话0553-2871730,热情为有需要的孕产妇提供健康咨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率。
群内交流指导
产后系统化母乳喂养指导
为了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我院产科在每一位适宜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生后的30-60分钟内,让其和妈妈皮肤接触并进行母乳吸吮。让宝宝和妈妈24小时在一起,助产师按照产后母乳分泌的特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宣教,手把手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姿势,新生儿正确含接乳头的姿势,告知母乳喂养的观察要点。在宝宝出院后,还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母乳喂养情况,必要时进行家庭访视,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母乳喂养指导
母乳喂养经验分享会
8月7日,在妇产科主任张莉亚的主持下,举行了在院产妇关于母乳喂养经验分享交流会,会上,每位宝妈都各自分享了母乳喂养知识、技巧、经验。同时张主任对宝妈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逐一解答,传播母乳喂养知识!最后张主任还详细解答了宝妈们关于产后合理饮食、产后恢复如产后漏尿,盆底肌松弛等问题,倡导母婴健康。(产科 曹文霞/文、摄 张莉亚/审)
经验分享会
附:母乳喂养知识科普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宝宝出生最初6个月食用纯母乳,这是婴幼儿最佳的营养来源,吃母乳多一天,为妈妈和宝宝健康带来的好处就多一些。宝宝到了6个月大时,则需要开始慢慢添加辅食来满足其营养需要,一般建议喂养到2岁左右。
母乳的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
1.天然配方富有营养
母乳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如促进大脑发育的牛磺酸、促进神经发育的胆固醇、预防疾病的溶菌酶、促进组织发育的核苷酸和增强视力的DHA等。即使是最昂贵的奶粉也有近百种母乳成分无法复制,同一种配方无法适合每一个婴儿。而母乳天然就适合自己的宝宝,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2.营养适度易吸收
母乳中的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盐分等营养物质适度适量,不会让宝宝的消化道产生负担。从长期来看,能大大减低宝宝未来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的风险。不仅如此,母乳中的脂肪颗粒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多,且含有丰富的脂肪酶,宝宝容易吸收。
3.肠胃抵抗力强
母乳和奶粉,都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以提供婴儿所需的能量。母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β型乳糖,它可以保护婴儿肠道健康,建立起良好的胃肠抵抗力基础,减少腹泻几率。而奶粉中碳水化合物成分为α型乳糖,它会增加婴儿胃肠发生疾病的风险,排泄也出现困难,并且奶粉中使用的蔗糖会让宝宝血糖升高,健康出现隐患。
4.温和友好排便通畅
母乳主要的蛋白质成分是乳清,易于消化,还含有生化酶来帮助宝宝完全吸收养分,所以母乳宝宝的大便一般非常通畅。奶粉的主要蛋白质是酪蛋白,不容易被消化吸收,因此当宝宝排便时容易出现便秘。
5.补钙补铁预防疾病
有许多成年人患有的疾病,其实在婴儿时期就可以做出预防。比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就极少发生贫血。虽然母乳中铁的含量比较少,但它是活性铁,吸收率极高,可达 75%,而含有强化铁的奶粉的吸收率不到 10%。母亲牌婴儿食品有着独家配方,不但易于吸收还能增加抵抗力,让宝宝能够健康又强壮。
哺乳对产妇的益处:
1.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恢复;
2.利于减轻体重,恢复体型;
3.抑制排卵,降低妈妈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4.建立与宝宝的亲密联结,促进母子关系。
母乳喂养小贴士:
1.均衡膳食营养,切忌大补,避免咖啡因与烟酒
母乳喂养会让妈妈们常常感到饥饿,因此需要及时进食补充营养,不能因为身材等问题就节食减肥;也不能大鱼大肉各种“大补”,宝宝和妈妈都需要全方位均衡营养,长期摄入同类物质,不但会让婴儿产生健康问题还会导致奶水淤积,乳腺发炎。另外适度补充VC对哺乳会有帮助。
2.准备好哺乳专用的内衣,外套,吸奶器,奶瓶,哺乳衬垫等物品。
哺乳专用的内衣和外套能方便哺乳,居家外出都可使用;吸奶器和奶瓶能存储多余母乳,方便冷藏留给宝宝食用。而哺乳衬垫可以在母亲溢奶时防止弄脏衣物。
喂养注意事项
1. 早产的宝宝无法直接摄入母乳,需等待他足够强壮;
2.初乳看起来稀薄但实际上能增加宝宝的抵抗力;
3.及时纠正宝宝错误的吸奶动作,用手指调整他的口腔位置;
4.提高喂奶频率有助于更快产奶,需要经常注意宝宝是否感到饥饿。
实用姿势参考